Pages

Sunday, 22 January 2012

何謂死?─ 佛法的生死《新人間革命》第三卷《佛法西還》

「這是極為重大的問題。對於死的解釋,是人的重要課題,也是宗教的重要課題。這個問題講多少也講不完,今天就簡要說說吧。
現代人當中,也有很多人認為生命只限於今世,但這就出現一個問題:如果生命不是永恒的,那麼,該如何對待與生俱來的不公平的問題呢?
有人出生在日本,有人生在香港,生在美國,也有人生在戰火和飢餓的國度。
有的孩子生在有錢人家,有的孩子生在窮人家,也有的孩子生來患有不治之症,或者身體有殘疾。出生的境遇,相貌或體形,千差萬別,只能說是與生俱來的宿命。
假如是神創造了人,就應該把大家都造得一樣平等。若生命只限於今世,生在不幸的星空之下的人就不能不怨恨父母,萎靡不振,或者遊戲人生,做什麼都只想活得輕鬆。
宿命究竟來自何處?若徹底探究,僅僅以今世是無法解釋的,必須立足於生命永恒這一觀點。
從三世生命的因果法則,解開宿命的根本原因,明示宿業轉換之道的,就是佛法。
那麼,佛法教說宿命是怎樣造成的呢?
宿命不是由於自身以外的事物造成的,而是本人在過去世所造成的。這裡可能難了點 ─ 身、口、意三業的積累,形成宿業。也就是說,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,說了什麼,想了什麼,考慮了什麼。
譬如騙人,使人遭到不幸,或害了性命,是造就惡業的原因。最大惡業的因,是受謬誤宗教蠱惑,誹謗正法,因為這種行為與生命的根本法則背道而馳。
再說另一個問題,人死了會怎麼樣呢?
人死了,生命就溶入大宇宙。戶田先生說這種狀態就好像到了晚上睡眠。從睡眠中醒來,即開始新的一天。這就相當於來世,生命就這樣反覆輪迴。
重要的是,宿業在死後也不會消失,將延續到來世。就好像即使睡了一夜,昨天欠的債務也絶不會勾銷一樣,今世的苦會變成來世的苦。
今世在重重痛苦中死去,來世也要背著同樣的痛苦而生。如果怨恨別人,在怨念中死亡,那麼來世也將生在每天怨恨著別人的環境裡。死了也逃不脫宿命,所以自殺也不會從苦惱中得到解救。
相反,確立了幸福境涯,在歡喜中落下人生帷幕,來世就能生得其所,走上人生的幸福軌道。
這麼說,也許有人會想,既然來世也為宿業所苦,那就乾脆不出生,一直處於睡眠狀態好了,但那是不可能的。即使是處在出生之前溶入大宇宙的狀態,生命也感受著痛苦。如同滿懷苦惱之時,睡覺也總是被噩夢纏繞。」

他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生死的根本問題。
現代的思想或哲學只著重於今世,就等於看見地上的芽卻看不見根,因而找不到從根本上解決人的苦惱的途徑。
山本伸一繼續說:

「那麼,到底有沒有轉變宿業、實現幸福的方法呢?
有!日蓮大聖人為末法的我們教說了這一點。方法就是向御本尊唱題,就是折伏。這是遵循生命法則的最善的生存方式,確立充滿歡喜、永遠幸福的境涯的唯一道路。
我這麼說,定會有人說初代會長牧口先生不是死在獄中嗎?不是不幸嗎?
然而,最重要的是面臨死亡時的心境、境涯。是在苦惱、不安、、恐怖之中氣絶,還是縱使身繫牢獄,也安祥、歡喜地逝去。牧口先生在獄中寫的信件裡,記述著照經文活到底的大歡喜。
也許還有人想,學會員不是也會死於疾病或意外嗎?
佛法中明確地教說,這種場合,篤行信心的人會轉重輕受。就是說,本來要多少次反覆生死,經歷漫長的苦惱,一點一點地消除宿業,卻能轉過來,在今生就徹底轉變過去世的宿業而成佛。其證明之一是臨終之相。
大聖人在御書中參照經文記述了成佛之相,如死後身體依然柔軟等。戶田先生也是面帶微笑,以成佛之相逝去的。我還看見過許多會員的臨終。為了廣布,作為佛的使徒而徹底行動的人,不管在任何狀況下死亡,都絶對不會沉入恐怖和苦惱的深淵,遭受地獄之苦。經文裡也說,千佛伸手擁抱。臨終的時候一念裡深有信心,這本身就是成佛。
的確是生時為『生佛』,死後為『死佛』。
進一步的證明,就是遺留在世的家屬必然會幸福。
勤勵信心吧,哪怕是遭難,經歷千辛萬苦,也不要退縮。因為遭難就是轉變宿業的機會。
從永恒的生命來看,今世的苦只不過是一瞬,能開通未來永遠的幸福。」

日蓮大聖人說:「先習臨終,後習他事。」
關於「何謂死」若沒有正確的說明,則無法思索人「為什麼死」、「怎樣死」,也就不可能導出「怎樣活」的答案。生與死原本是互為表裏的關係。
現代人開始對葬禮形成等抱有強烈的關心,卻不願深入思考「死」的問題。其實,產生只顧眼前得失、虛榮、逸樂風潮的根本原因即潛藏於此。
山本伸一把話題轉到袓先供養上。

「那麼,背著苦惱死去的袓先,現在怎麼樣了呢?有的已經降生為人,正被宿業折磨,也有的還沒有出生。或者出生了,卻未必生為人。由於宿業的深淺,也會生為畜生,就是動物。這事在經文裡講得很明確。要生而為人,難上加難。
不過,無論袓先生為什麼,生在何處,如何受苦,如果生者懷有正確的信仰,祈願他成佛,不斷地唱題,就能與死者的生命感應,拔苦與樂。因為南無妙法蓮華經是宇宙的根本法,貫通整個宇宙。
況且生為畜生之類,自身就無法唱題,只有指望我們來唱題。而袓先出生為人,憑藉我們唱送的題目,就會接受折伏,與佛法結緣,篤行信心。所以,供養袓先只有認真唱題,別無他法。並不是出錢建多少座塔婆就能成佛。要是那樣的話,靠金錢的力量不就能成佛了嗎?
貫徹信心而成佛的人,死後能立刻在御本尊所在之地生而為人,繼續在歡喜之中為廣宣流布而活動。
像前面講的那樣,袓先成佛與否,關鍵在於身為子孫的我們是否幸福了,這正是袓先成佛的證明。」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